暑假期間,不少大學生通宵上網,沉迷于游戲和聊天,整日無精打采——
天都亮了,小張才從網吧走出來,他揉揉發黑浮腫的眼圈,精神恍惚地向校內的寢室走去……“上午7:00回寢室睡覺,下午5:00起床,晚飯后,9:30去網吧——通宵練‘級’。”這是武漢某高校大三學生小張的暑期作息時間表。
現狀:迷失在虛擬世界
“他瞞著家里,說暑假留在學校勤工儉學,其實是發起了新一輪的網游大戰……”小張的同學告訴記者。
小張來自一個農村家庭,為了籌集他的學費和生活費,父母和姐姐去外地打工,目前還背負著一萬多元的助學貸款。小張坦言,之所以晝伏夜出,是為了省錢。他去的網吧白天上網的費用約為1.5元每小時,而“包夜”9個小時,收費為5元。
“我很想戒除網癮,也給自己制訂了計劃,但防線總是很快被突破。”每當有同學聊起游戲或者路過網吧,小張就覺得好像有只手在牽引著他,讓他回到那個虛擬的世界。
和小張一樣,不少大學生通宵上網,有的甚至整天掛在網上。不久前,某高校在22∶30至23∶10時間段抽查了40間男生寢室,發現很多人外出上網,還有個別寢室集體出動。
凌晨零點左右,該校附近5家網吧,上座率均在90%以上,還不時有學生進來尋找機位。
沉迷網絡讓不少大學生的身體、學業“紅燈”高掛。精神狀態的萎靡必然帶來成績的下降。武漢某高校一份調查顯示,該校面臨退學的800余名學生中,大多數是因為沉迷于網絡游戲導致成績太差。該校學生小成,曾為某地高考狀元,因為大一時整天泡在網吧,結果一年累計7門功課不及格。
一位從事這方面研究的教師說,網癮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學業,除了中途輟學的,更有甚者因網入獄。
成因:現實中的缺失網上彌補
有人將網癮比作“潘多拉的盒子”,打開了就不知啥時能合上。《2005年中國青少年網癮報告》稱,目前中國大學生網癮比例比高中生高出近4個百分點,大學生是文化素質較高的成年人,為什么也會沉迷于網絡不能自拔?
有關專家指出,網癮的成因是多方面的。就客觀原因而言,不少學生走進大學前厭倦學校以應試為目的的“填鴨式”教育方式,走進大學后獲得更大的“自主權”,環境寬松,考試制度松散,他們卻失去了方向感。求知方式未能轉變,而厭學態度依舊,于是很多學生寧愿逃課,沉迷網絡。
一個網友在BBS上留言:“我因為迷戀網絡耽誤了學習,但是我對大學里那些枯燥的課程沒有絲毫興趣,雖然考試突擊一下就能通過,但我仍覺得專業學習上沒有多少收獲。”
華中
一個有3年網癮的學生說:“我成績平平,與同學溝通也很少,還不如網上認識的那些網友,幾天沒去,還發短信催促一起網游,網上無論何時都有人聽你的傾訴。”
中國人才研究會教授賀淑曼分析說,網癮的產生也有個人的主觀原因。對于性格內向、在現實生活中郁悶和自卑的學生來說,互聯網讓他們獲得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東西,比如說尊重、友情和成就感等,很多人因此不能自拔。
引導:“亡羊補牢”不如“未雨綢繆”
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調查表明,大學生正確運用網絡的能力讓人憂慮,大學生上網聊天和玩游戲者分別占34%和28%,聊天與游戲成為主旋律。
對此,專家呼吁,不應一味阻止學生上網,而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利用網絡。
應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,積極構建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。采取心理健康專題講座、網上心理咨詢等方式,倡導大學生自我教育和管理,以提高抵抗網癮的能力。
“網絡成癮”往往與心理問題有關。對那些依賴網絡的大學生,不能放任自流,學校和家長應鼓勵其合理規劃自己的人生,并創造機會,讓他們利用假期參加勤工儉學和社會實踐活動,為社會服務。專家特別提醒,大學低年級學生,很容易在空閑期產生“放縱”情緒,應盡早找到方向。
對于尚未成癮的學生,與其亡羊補牢不如積極預防。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王軍偉認為,很多家長都是等到孩子癡迷網絡不能自拔才想到“求醫問藥”,其實預防更重要,社會應該加大宣傳力度,普及防治知識。
安徽新華電腦學校專業職業規劃師為你提供更多幫助【在線咨詢】